“破窗理論”更重要的在于企業對待“小奸小惡”的態度,特別是觸犯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一些“小奸小惡”,小題大做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。
美國有位心理學家進行過這樣一項有趣的試驗: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不同的街區,中產階級社區和相對雜亂的帕羅阿爾托社區,停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是一輛完好無損的車,而把另一輛摘掉了車牌、打開了頂棚的車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社區。
結果怎樣呢?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,過了一個星期還完好無損;而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,不到24小時就被偷走了。后來,這位心理學家敲碎那輛完好無損汽車的一塊玻璃,結果僅僅幾小時汽車就不見了。
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提出了一個“破窗理論”。他們認為:如果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被人打碎了,又沒有及時修復,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,去打破更多的玻璃。如此下去,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,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,犯罪就會滋生、蔓延。
“破窗理論”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。在日本,有一種稱作“紅牌作戰”的質量管理活動,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1. 清理:清楚區分要與不要的東西,找出需要改善的事、地、物。
2. 整頓:將不要的東西貼上“紅牌”,將需要改善的事、地、物以“紅牌”標示。
3. 清掃:給藏污納垢的辦公室死角貼上“紅牌”,辦公室、生產現場不該出現的東西貼上“紅牌”,清掃這些有紅牌的地方。
4. 清潔:減少“紅牌”的數量。
5. 修養:有人繼續增加“紅牌”,有人努力減少“紅牌”。
企業借助“紅牌作戰”的活動,工作場所變得整潔,工作環境變得幽雅,企業成員做事耐心細致。久而久之,大家都遵守規則,認真工作。
許多管理者認為,這樣做太簡單,芝麻小事,沒什么意義,而且興師動眾,沒有必要。但是,一個企業產品質量是否有保障的重要標志,就是生產現場是否整潔。這是“破窗理論”在企業管理領域一個直觀的體現。
有一位教師,他的班級接受了一個留級生,在他的記憶中,這是他從事教育工作近十年中唯一碰到過的一個留級生。
這次留級對這位學生的觸動很大。進入新的班級后,他處處積極主動、勤奮學習。班里一些原本想混日子的人,在他的帶動下,上課開始記筆記了,作業也主動交了。
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,老師在上課時反復強調的重點,有的人或許會不以為然,但該生以過來人的身份提醒:“這個內容是要考試的。”他的話能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。留級生的話竟然比教師的話還有效,這是許多人都未曾想到的。
這位老師意識到“破窗理論”對良好學風的形成大有裨益。他發現,許多學生一開始就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,想要將這些散漫的學生整合起來,使之遵守學校的行為規范,就必須在發現違紀現象時及時加以制止和糾正,修好“第一扇被打破玻璃的窗”,把“破窗理論”扼殺在搖籃之中。
“破窗理論”更重要的在于企業對待“小奸小惡”的態度,特別是觸犯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一些“小奸小惡”,小題大做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。
有一家公司,規模雖然不大,但極少炒員工魷魚,名聲在外。有一天,一位資深車工在切割臺上工作了一會兒,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。沒有防護擋板,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、快捷一些,這樣他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。但是這件事情卻讓他得到了要將他辭退的處罰通知。
總裁說:“身為老員工,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于公司意味著什么。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,少實現了利潤,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,可你一旦發生事故、失去健康乃至生命,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……”
離開公司那天,這位車工很明白,工作了幾年時間,他有過風光,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,但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。可這一次不同,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。
對于影響深遠的“小過錯”,“小題大做”去處理,才能防止“千里之堤,潰于蟻穴”,正是及時修好“第一個被打破玻璃的窗戶”的明智舉措。
現實中,每個企業針對自身行業和業務特點出臺了各項規章制度,對規范管理工作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。然而,總有第一個懷有僥幸心理的人破壞它。如果是管理者破壞了規則,就為普通群眾打開了一個“缺口”,群起效仿;如果是普通群眾破壞了規則,管理者不及時采取有力的懲處措施,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,久而久之,再完整的規章制度都將重蹈“破窗”之覆轍。
作者:劉嘯
來源:《管理者枕邊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