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智能時代我們怎么“保住”自己的工作?
- 發布人:admin 發布時間:2017-09-12 21:22
-
曾經一直有個愿望,希望早點退休,早點遠離“忙碌的世界”,并像一些人一樣,周游世界,“享受人生”。但最近一、兩年,我卻十分擔心沒有工作。
我曾認識一位企業高管,50多一點就退休了,去了國外,買了一棟漂亮的別墅,每天看看書、游游泳,這里走走,那里走走。我羨慕啊!但沒多久,就有人傳消息給我,說他得病了,醫生說,與太早、太快從忙碌轉為悠閑有關。
前年,我去美國休假,正好有朋友發了一個“壽命計算器”玩意,我一測試,說我可以活128歲,哇塞!我還沒有活到一半啊!此時,我正在邁阿密海灘看海,當我眺望遠處時,突然意識到,我要走的路還很長,早點退休、不工作并不適合我。
其實,學術界、科研界已經有大量的研究,證實工作有助于健康,有助于長壽,更有助于快樂。
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羅伯特.斯塔夫斯基(Robert Stawski)、米歇爾.奧登(Michelle Odden)和公共健康系在讀博士吳晨凱與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溫妮絲.費舍爾(Gwenith Fisher)一同做了一個研究。他們發現,晚點退休,壽命會更長。其原因是晚點退休會延緩人們生理和認知功能的退化,因為工作會讓人的思維和身體保持在活躍狀態。一個人只要保持活躍,并積極參與社會交往、人際互動,就可以幫助大腦、身體機能維持運轉。
我有一個曾經在娃哈哈工作過的朋友告訴我,娃哈哈的老板宗慶后70多歲了,每天還工作十幾小時,他曾于2010年、2012年、2013年,四年間三次問鼎《福布斯》中國內地富豪榜首富。
香港富豪李嘉誠,現在已經88歲了,擁有的凈資產超過300多億美元,曾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,但到現在,他每天還工作16-17個小時。
去年底,網上曾傳出“王健林的一天”時間安排,這工作的拼勁,真的讓人驚嘆。很多網友說,“終于知道富人和窮人的區別了”。
我想,像李嘉誠,像王健林等等,他們已經把工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了。在我看來,工作更讓人踏實,也更有成就感,工作也是樂趣的來源。
問題是,人工智能來了,我們的工作還能保住嗎?
“智能機器”越來越厲害了,Alfago在圍棋比賽上已經沒有了對手,目前已經取得了60連勝;DeepStack的人工智能在一對一無限注德州撲克中又完美碾壓人類智商,取得了勝利。
IBM沃森(Watson)項目的進展,將人工智能的運用推向了一個新的境地,未來IBM的沃森將會不斷地運用在醫療、餐飲、投資、客服等方面。
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接受《時代》周刊采訪時說,在他看來,人工智能將改變諸多行業,尤其是在娛樂、零售和物流領域。
目前,IBM與Illumina建立了一個基于Watson系統的合作,旨在癌癥研究中標準化和簡化基因組數據的解讀;日本富國生命保險公司已經啟用IBM的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,負責保險理賠核算業務,由此,該公司34名理算員將下崗。
各個企業也在研究并力圖整合、開發和利用大數據、智能傳感器、智能分析、遠程控制、自動駕駛等變革性新技術,不少學者認為,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具備規模、并得到廣泛應用,價格合理而且便于理解、使用時,一大批人將會失去工作,因為,智能機器人的出現,將代替人類所做的所有“簡單工作”。
有媒體報道,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學者認為,人工智能技術將導致13年后日本工作崗位減少240萬個。
為此,對我們每個人來講,在未來,我們要“保”住我們的工作,就必須努力。
第一,在未來,留給“人”做的事情越來越少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,簡單、標準化、程序化的工作都可以由“機器”來做了,而且效率相比“人”來說,要高得多。為此,世界上留給“人”來做的事情越來越少,留給“人”做的事,都是技術、能力要求比較高的事。
第二,在未來,有工作做,是企業或者社會給你的一種獎勵。
今后,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情干,人家愿意給你干,是你已經獲得了人們的認可,你有信譽,你曾經為人們創造過價值。所以,你有工作,實際上是大家對你的獎勵。
第三,在未來,有工作做,代表你有“一技之長”。
人工智能畢竟是人發明和創造出來的,如果你有“一技之長”,你就能做“智能機器”做不了的事;你能駕馭智能機器,讓“智能機器”為你所用。
2016年12月的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刊登了一篇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中文版專訪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安德魯.斯科特(Andrew Scott)“規劃百歲人生”的文章,安德魯.斯科特教授認為,有三種無形資產對長壽至關重要。
一是生產性資產(productive assets),也就是知識和技能;
二是生命力資產(vitality assets),精神與身體健康、社會關系和友誼;
三是轉型資產(transformational assets),也就是應對變化的能力。
在我們的人生中,大部分人只在早年集中投資生產性資產,但事實上,由于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,所以轉變能力非常重要,我們需要同時具備生命力資產和轉型資產。
看來,不斷轉型,不斷掌握新的技能,這是未來保住工作的重要前提。
第四,在未來,有工作做,代表你的內心已經將工作視為生活。
美國Whole Foods公司CEO約翰.麥基(John Mackey)與美國巴布森商學院(Babson College)的教授拉杰.西蘇迪亞(Raj Sisodia)合著的《自覺資本主義》一書說,“人最有成就感和最幸福的時候,就是他們的工作與內心的熱情吻合之時”。為此,對我們個人來講,我們需要找到能煥發我們內心熱情的事情,同時,要將自己的熱情傾注于工作上,并將個人的熱情、公司的目標/工作目標以及個人生活結合起來。
借科技之光,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了,根據安德魯.斯科特教授的研究,在整個人生當中,life time satisfaction 60歲-80歲是最有價值的,80-84歲的價值程度與25-29歲相當。
當你60歲-80歲時,你還正當年,但你卻沒有工作可做,這是什么景象?
最近,朋友圈里有條消息,當機器取代了人類,只有富人才能工作,無用之人將被“圈養”。是啊,一個人沒有工作,整天吃吃喝喝,東逛西逛,這與“圈養”的動物有啥區別?
《未來簡史》作者赫拉利說,拜機器所賜,人類社會將誕生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對經濟和軍事都毫無用處的“無用階級。”
愿你我不會成為“無用階級”!
- 上一篇:面向移動互聯“再定義”人力資源咨詢 下一篇:員工持股試點企業有望擴圍,多地設定時間表